70岁老前辈杨桐 杨晓桐照片

米朵儿2022-07-04 23:27:18情感2768

杨晓桐,满文名字巴彦殊兰,1969年出生,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晓桐满族刺绣传统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现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旗袍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满绣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起源:针尖上的“非遗”

年终岁尾,杨晓桐很忙。2021年12月26日,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时尚经济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满绣非遗传承人,杨晓桐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非遗传承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心路历程。两天后,鞍山师范学院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带土移植“盛京满绣乡村振兴车间”项目再次接待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团的考察。早在2021年4月,杨晓桐就开始作为这一项目的客座教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引导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22年元旦刚过,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盛京满绣非遗工坊推进会和启动仪式在羊山镇举行。

2019年,“杨晓桐满族刺绣传统技艺”成功入选沈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短短两年时间,杨晓桐带着盛京满绣走出了沈阳,在辽宁省各地市深植并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截至2021年12月,乡村振兴满绣车间已达106个,公益培训5000余人,帮扶1623户家庭增收致富。

技艺、工艺、艺术、文化、惠民、扶贫,这些词汇在杨晓桐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永远大不过一件事——满绣。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一千多年前,满族先人——女真族人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手工艺术,经过传承和创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形式。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皇帝的衣服上绣龙,后妃的衣服上绣凤,大臣的官服绣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达官贵人的衣襟、袖口、枕顶、幔帐、鞋面都绣有不同图案的刺绣,臣子们为能得到一片御赐的满绣而荣耀。2008年,满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百年后,曾经的皇族刺绣在杨晓桐的手中发扬光大,从皇宫内院飞入寻常百姓家。杨晓桐出生于满绣世家,她的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皆精通满绣。家族几代女性手口相传的满绣技艺,以杨晓桐的外祖母哈尔哈觉罗氏为代表。哈尔哈觉罗氏擅长盘金绣,作为王府绣工,曾为末代皇后婉容绣制过嫁衣。在杨晓桐珍存多年的外祖母留下的一些绣品和精致的缠线板等老物件里,不难看出老人家精湛的技艺。

传承:从爱好到事业

杨晓桐生于1969年,因父母都是军人,她从小与外祖母一起生活,跟着外祖母学习满绣。“满绣倒是学会了,但姥姥和父母去世后,我又把它放下了。后来考上(沈阳的)大学,学财经。”杨晓桐说。

1991年,杨晓桐大学毕业,进入北京的一家外企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著名油画家陈逸飞先生的一幅油画作品《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出137万港币的天价。那幅画的色彩、画中女子的神情,让她想到了外祖母教她刺绣时给她讲过的满族贵族的嫁衣和华丽的宫廷刺绣。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浔阳遗韵》用满绣摹制出来。她找美院的同学帮忙描绘画本,用八个月的时间绣出了一幅满绣作品版的《浔阳遗韵》。

多年后,杨晓桐才意识到这幅作品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浔阳遗韵》之后,杨晓桐也曾经远离满绣。她忙着拼事业,还要经营家庭,恋爱、结婚、生女。那时候,杨晓桐也不认为刺绣是一项真正的事业,最多算是生活中的一个爱好。因为家族渊源,她偶尔也受相熟的朋友邀请,参加一些公益讲座和活动,这时的杨晓桐只是嘉宾,是满绣爱好者。

一场突发的疾病,让杨晓桐和满绣之间的联系再次紧密起来。2012年,她的腰柱间盘脱落椎管内,剧痛引发血压骤升到二百多,同时发作的过敏性哮喘严重到心电图监护仪几乎变成直线……之后长达四年的休养期间,杨晓桐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她偶尔坐到绣架前拿起针线。同时,她大量阅读满族口述史,梳理满族的传统文化,整理家传的满绣和满绣旗袍的绣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坚定了将满绣和满绣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人经历过大灾大难之后,会对生活有一种新的感悟。”

杨晓桐把事业的重点向满绣倾斜。她考察了沈阳大大小小的刺绣店,鲜有满绣作品;她去了赫图阿拉老城,同样没有发现有代表性的满绣作品;辽宁省的其他城市甚至整个东北,真正懂满绣、从事满绣的人也非常少。满绣的式微也是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随着现代工艺越来越工业化,老手艺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满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人工成本高,市场售价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加之工业化普及,机械刺绣仿真程度高,使得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创新:让传统技艺回归生活

杨晓桐创办了盛京满绣坊,把家传的满绣手艺传承给人民群众,融入当代生活。她想让盛京满绣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买得起、用得上”的艺术品,成为坊间生活里流淌着的鲜活艺术。她开设盛京满绣职教培训,并在大学里开设盛京满绣专业课,同时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满族传统历史文化,与民俗专家联合整理、编撰满族民俗书籍。

盛京满绣的产品分为艺术品、旗袍服饰用品、汽车饰品、商务休闲伴手礼、文创产品等150余个品种。在手工艺生产上,从使用的刺绣用具、底布、3000多种色度的绣线,到最终成型的绣品,都是杨晓桐自己设计或带徒弟设计、定制的。她在辽宁省内开展扶贫项目,成立“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和“盛京满绣刺绣基地”,培养“定点招生、定式设计、定量制作”的“三定”从业人才,并确定了先培训、再签约、后回收的合作模式。

杨晓桐组织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一百多位绣工共同绣制了《清明上河图》《百鸟朝凤》等恢宏大气的作品,她个人后来的作品《九龙壁》《盘金龙》《满女采红果》及《青花瓷瓶》系列、《官补》系列等,则分别在市、省、国内乃至国际上获奖。

无论是公开场合的满绣讲座,还是私下的聚会聊天,杨晓桐的话题很快就会转到满绣上去。她喜欢穿自己设计绣制的衣服,随时随地推广满绣艺术、旗袍文化。“盛京满绣技艺技法的特点要比民俗刺绣繁复,多以盘金绣和打籽绣为主。盘金绣所用的金线,在清朝时期是宫廷专用,象征权贵。打籽绣所用的绣线多为蚕丝线,色泽鲜艳、柔软有光泽,绣出来的打籽绣型似种子的籽粒,坚实耐磨,美观漂亮。”

刺绣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的耐力和毅力的磨炼。“初学刺绣的时候,绣品都很不精致,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喜欢和热爱它,你一定会绣好。”杨晓桐说,刺绣会让人的心特别静,能放下浮躁,享受片刻清净。

每次在沈阳参加活动,特别是一些在沈阳故宫举办的活动,杨晓桐都觉得自己好像能穿越到几百年前,与她的先辈们隔空对望,看到满绣的前世,那也是先辈的文明史;每次拿出外祖母留下的绣品,她都能感受到家族的传承,这让她感受到了满绣的今生;女儿也对满绣感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这让她看到了满绣的未来。让她欣慰并庆幸的是,她正是这一传承中时间上的延续者和空间上的开拓者,这也是包括满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继承传统,传播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转自/《妇女·女人观天下》2022.0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11662.html

标签: 刺绣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