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的消亡史:渴望融入城市,却与城市格格不入,被迫和解

夕颜花开2022-11-19 13:54:33网红110


有多久没有在街上看到过,看到那些发型极其夸张,脸上画着人们看不懂的妆,穿着一些与时尚完全不相关的服饰的年轻人?

他们曾经建立了一个个“杀马特”家族,试图靠着这样的力量,达到与世界的微妙平衡。

是的,“杀马特”,这几乎是所有90后、00后共同的记忆。

那个时候,许多人模仿着“杀马特”的风格,女孩子画着粗黑粗黑的眼线,男孩子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然后用火星文写着“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世界你不懂”之类的矫情文字。

大人们看着这群“杀马特”的孩子,直挠头皮,家里怎么就出了这么个另类?很少有人知道,“杀马特”是因为什么而广为流传的。

而事实上,悄然消失的“杀马特”背后,是一群年轻人的奋力自救和终于与世界和解。

格格不入

“杀马特”是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的亚文化,“夸张”、“另类”,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杀马特”的第一印象,随后便会诧异,诧异这样的“另类”怎么会遍布大街小巷?

“杀马特”有着庞大的群体基数,但是,他们却依然与社会格格不入。

没有人认同他们,成年人看到那些自认为时尚的年轻人,总是会皱着眉头,他们不理解,这群年轻人怎么这个样子?

那时候的社交平台不多,不少年轻人将自己的签名改成了火星文,头像一个个浮夸的不成样子。

空间里是大段大段别人看不懂的矫情文字,配着那些他们根本听不懂意思的外文歌曲。

他们仿佛注定要带着棱角,像是一根不知何时冒出来的刺一样,虽然没有带给社会多少的刺痛,却让很多人觉得太过碍眼。

如今早已成年多年的90后00后,偶尔看到自己“杀马特”时期的照片,都大喊着这是自己的“黑历史”,不理解自己当初怎么会那样子。

是啊 ,怎么当初自己会那个样子呢?明明如今看起来是那么的浮夸、做作的啊!然后,他们开始回忆,回忆当初长辈们看到自己的打扮,用的是怎样不理解或是不屑一顾的眼神。

回忆完毕后,大家感叹着,真感谢自己的爸妈之前没有“打死”自己。三观和审美早已成型的90后们想着,若是自己的孩子弄成这个样子,自己大抵是要来上几次“棍棒教育”的。

不好好穿衣服、不好好梳头发、不好好化妆,甚至,连说话都不会好好说。

在社交平台上,各种“杀马特”家族争论着,到底哪个家族才是“杀马特”贵族,在他们看来,这是超越一切的荣誉。

有人说,或许那一段时间,就是青春的阵痛、少年的叛逆罢了。毕竟,与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背道而驰,在青春叛逆期是一件很酷的事。

就是要特立独行,就是要浮夸造作,就是要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才算是没有白来这人世间走一遭。

这样想着,突然就觉得释怀了。曾经的自己,原来是如此的鲜活有冲劲,敢同这个世界来一场无论输赢的较量。

而如今的自己呢?合群了,懂事了,知道这人间疾苦了,也麻木了。

“杀马特”像是一朵堆积了大量色彩,却没有一丝美感的花,在特定的时期盛大绽放,而后悄然凋零。若是换成如今,大抵是不会再引起这样全国范围内的骚动了。

它在有限的时间里野蛮地生长着,有人附和便有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是,野蛮生长的文化终究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偶尔被人提起,也无法再激出几朵浪花来。

可是,为何会有“杀马特”文化的盛行呢?它又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初衷,真的是要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吗?

不,不是的。他们并非哗众取宠的小丑,他们是那样渴望被人们看到、被人们接纳。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最终只是一部分人的抱团取暖罢了。

少年人的“自救”

没有一种文化的兴起是无缘无故的,“杀马特”也是如此。那是由一个叫罗福兴的男孩子,发起的一场少年人的自救。

在那个年代,罗福兴是“杀马特”教父,也是这个团体的兴起者。

那是1995年再寻常不过的一天,罗福兴出生了,在广东的一个小山村。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孩子,若非要说他有什么不同,或许就是父母在他极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吧!

“留守儿童”,这个词在城市里算得上比较特殊的存在,在山村里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整个山村里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正值壮年的人都去了大城市务工,谁还不是“留守儿童”呢?

没有父母管教的日子里,罗福兴肆意生长着。他只是那山村中的一颗野草,顽强却又不起眼。父母缺失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得已。

罗福兴不怪他们,若是他们不去务工,自己一家又要怎么活下去?

父母的缺席带来了一个“好处”,那便是“自由”。时间来到2008年,罗福兴已经13岁了,互联网时代也开启了快进模式。

山村里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网吧里的电脑就是潘多拉的魔盒,引诱着众人一头扎进去。

那时候许多监管还不到位,“未成年人不许进入网吧”在许多地方都只是一句空话。罗福兴太喜欢网吧了,这是他的伊甸园,但是,高昂的门票让他负担不起。

他开始小偷小摸,为了凑些网费,罗福兴朝着不可控的方向迅速堕落。罗福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本事,长相也是平平无奇,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

没有人在意他,唯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只有网络。

现实中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差生”、一个任人欺负的少年,网络上他却是神秘的“社会人”。

他在网络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重视的感觉,罗福兴爱死了这种感觉,他开始渴望更多的关注。

于是,他开始留长头发,做着怪异的发型,染上艳俗的颜色。他开始摸索着,究竟穿些什么,才能让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感受到他的“不好惹”。

于是,他的装扮越来越浮夸,成功让人们注意到了他。

他喜欢这种感觉,并且,他渴望得到更多。于是,他开始摆出一个个自认为很炫酷的造型,一张张地拍照,然后选出自己满意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罗福兴“火了”。

这与主流审美背道而驰的造型,吸引了无数人的争相模仿。罗福兴的学习不好,绞尽了脑汁,最后选定了“smart”这个单词,作为自己造型的名字。

这词本是“衣冠楚楚”的意思,罗福兴却将它直译成了“杀马特”。

少年的自救引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杀马特”文化迅速蔓延全国。

罗福兴终于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感觉,看着“杀马特”文化的兴起,罗福兴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了。

他兀自地以为,从此之后,人们会高看他一眼,却没想到,大多数人都只是将“杀马特”们当做了博人眼球的“小丑”。

很少有成年人眼中的“好孩子”成为“杀马特”的一员,大多数加入的都是些本就叛逆的少年。

一部分娱乐场所开始开出了对“杀马特”免费的条件,吸引他们来到自己的店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自己招揽生意的“小丑”。

有了他们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围观,“杀马特”就是那个年代的流量担当。

“杀马特”们不懂,他们以为自己成功了,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认可。只是,背后的真相残忍、赤裸,他们以为的认可,其实是来自社会满满的恶意。

与世界和解

曾有一个博主分享他与身边长辈的一次小事,他说,那一年“杀马特”盛行,他与长辈走在街上看到了几名“杀马特”少年,他以为长辈会嗤之以鼻,没想到长辈只是笑了笑说:“真可爱。”

他说,他那时候不懂,不知道这样的存在怎么会被长辈用“可爱”来评价。直到他成年了,在社会上经历得多了,他才知道长辈当初为什么那么说。

那长辈只是看到了他们怪异装扮背后的渴望,他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寻找同类抱团取暖。

只是,在大部分主流社会看来,“杀马特”的兴起是时代的毒瘤,它会荼毒一代代的年轻人。彼时,除了“杀马特”文化的兴起,“日韩文化”也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这种更符合主流社会审美的文化,另一部分跟风、赶时髦的人放弃了“杀马特”。而后,2012年“反三俗”在全国兴起,“杀马特”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主流社会开始全面抵制“杀马特”文化,从根本上斩断了“杀马特”文化的传播。

如果不剪掉你夸张的头发、擦掉你怪异的妆容、穿上“正常”的服饰,你便没有得到工作的机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若是继续坚持“杀马特”,便等于与全世界为敌。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在意的,他们不在意“杀马特”文化为何会兴起,他们只希望这个社会可以赶快恢复正常。

他们将“杀马特”与“混混”画上了等号,没有一个用人单位会接纳一个“混混”。

罗福兴败了,“杀马特”败了,他们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颅。

罗福兴

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这也是为何“杀马特”会兴起的原因。归根结底,这只是一场底层人士的无奈自救罢了。

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注意,他们想得到大城市的认可与接纳。他们以为,只要队伍足够壮大,他们就不再是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存在。

他们找不到出路在哪里,他们只能自己开辟出一条看起来不错的出路。他们穿着不合身的上衣和破洞的紧身裤,用怪异的装扮吸引着同类,告诉他们:“看啊,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在这里。”

“杀马特”装扮是他们的保护色,他们在用这样的装扮告诉那些自己无法融入的群体:“不要欺负我们,我们不好惹。”

他们一面抵抗着主流文化,一面又无比渴望融入其中,只可惜,他们败了,败得一塌糊涂。

2013年,罗福兴剪掉了怪异的发型,紧身的破洞裤子和满是铆钉的外套被他封存了起来。他发起了“杀马特”,而后,他又退出了“杀马特”。

或许,罗福兴已经意识到了,“杀马特”并不能帮他融入这个社会。又或许,罗福兴只是太需要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了。

短短几年的时光,肆意的少年已经长成了向现实低头的成年人。“杀马特”教父当不了饭吃,遵守规矩才能得到一份糊口的营生。

那个时期,国内兴起的“杀马特”文化,甚至引起了外媒的主意。他们开始剥丝抽茧,试图从“杀马特”入手,扒开我国社会发展的皮,看一看内里的各种社会问题。

这是一场被镇压的“起义”,太多人都看不到背后的意义。他们不懂,那些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进城务工人员,是怎样的惶恐,又是怎样的渴望能被城市所包容。

他们也不懂,为什么城里的孩子也会深陷其中。他们以为那是简单的叛逆,是与家长的抗衡。

他们看不到,看不到这些孩子有多希望得到多一些关注和爱意,看不到这些孩子多希望能够被认可。

很快的,“杀马特”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张扬肆意的少年不再抗争,他们成了泯然众人的普通人。他们依然有着直面生活的勇气,只是,他们学会了收敛起那刺眼的锋芒。

“杀马特”从来都不是“小丑”,它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群少年人曾经炽热滚烫的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45121.html

标签: 杀马特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