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感悟100句 道德经对人生的忠告

朝暮2022-07-13 23:41:40情感2556

现代社会,很多人时常感觉孤独,心中呐喊着“空虚寂寞冷”。殊不知,当我们感觉“空虚”的时候,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离大道更近,人生更有潜能。

大家不妨读一读老子《道德经》第11章的这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有”给人带来便利,但是“无”才能真正发挥道的作用。比如说,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上,有了轴心空虚之处,车子才能发挥其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隙,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室内空虚之处,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一般人,总是喜欢充实,渴望得到利益,眼睛盯着“有”看,却忽略了“无”的作用,也不知道“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何为“无用之用”?庄子“逍遥游”写道:一颗大而无用的树,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我们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之所以不会遭到刀斧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就是因为它“无用为大用”啊!

“无”可以让人们把“有”空出来,继而变成“虚”;身处空虚、虚静的状态,才是具有无形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也是最好的状态。就如老子《道德经》第16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尽力使心灵达到“虚”的极点,守住“静”,使生活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可见,老子修养的方法就是“虚静合一”,虚了就空,空了就明。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向大家描绘了一幅“空虚而优美”的画面: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人生在世,苦且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是我们不去主动招惹,也有许多祸患、烦心事被动地找上门来。所以说,我们要懂得享受“空虚”的闲暇时光,安心无所事事,放空心灵,反而会更加接近于大道。就如庄子“齐物论”中所写:南郭子綦靠着几案坐着,仰起头向天缓缓地吐着气,听着天籁之音,它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离了躯体,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进入了物忘两忘的境界。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明白: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劳心劳力、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只有心宁气平的人,才知道多疑多虑的祸害。可见,懂得享受心灵空虚的人,便是一种幸福,而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喜欢独处。空虚的状态,除了可以提升心灵的高度,让人回归本我,更加贴近大道,更加幸福外,它还可以帮助人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说,你不必忙于生活的苟且和奔波,不必应付人情世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恩怨情仇,只需要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学习、业余爱好、学习技能),然后去充分发挥自然赋予我们的本性,努力实现人生某种可能性。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即真正的君子不能只拘泥于一种作用,其实也是告诉大家要常保“空虚”的状态,实现各种可能性。就像水一样,无形无色,将它倒入杯中,它便成杯的形状;将它倒入瓶中,它便成瓶的形状;将它倒入茶壶中,它便成茶壶的形状。

而且,只有那些善于利用“无”,并且在空虚状态下,能够静下来好好思考,继而体悟大道的人,最终才能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反观大多数人,一辈子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每天都很充实,反而最终碌碌无为。这就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到了“有”的眼前好处,而忽略“无”的真正奥妙与作用。所以说,当我们感觉“空虚”的时候,不要灰心气馁,要静下心来,领悟大道。因为此时才是我们最好的状态,我们的人生也更有潜能。朋友们,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25715.html

标签: 道德经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