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杀商鞅后说了什么话 秦惠王处死商鞅后悔吗

倾听寂寞2022-07-13 15:50:13情感2654

文|青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年仅17岁的嬴驷(sì)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史记》称秦惠文君,而不称秦惠文公。14年以后,嬴驷自封为王,称秦惠文王。其于公元前337年即位,享国27年。对于秦国的发展而言,秦惠文王的政治历史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嬴驷即位之初,为了缓和国内政治矛盾而诛杀了商鞅,但是,他并没有废除商鞅制定的法令制 度,相反,在内政方面,他仍然坚持并完善以"客"为"卿"的用人制度,继续执行"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原则,从而聚集了大批谋臣良将。

尤其为后世史家所称道的是,自秦穆公以来的"求贤"、"纳客"举措,在秦惠王时期形成一项比较完善的客卿制度,对秦国以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具体说来,秦惠文王时期的客卿制度与战国之时"养客"和商鞅之时及之前的"用客"制度有很大不同,表现出秦惠文王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意识和创新举措。我们知道,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争雄天下,都竞相养客。战国四公子中的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都因养有大量的宾客而闻名天下。这些被养的宾客,又叫"食客",他们或怀绝技,或有异能,或属罪徒,或为无赖,不分国别,无论良莠,成分比较复杂,而且无"特操",大抵都是为利而聚,乘势而往,所谓"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者比比皆是。据《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载录,在这些"食客"中,亦不乏智能之士。如 《战国策·齐策》中所载的孟尝君所养之"食客"冯谖(xuān),就"焚劵市义"、"游说于梁",为孟尝君营得"三窟",不但使孟尝君得以恢复相位,为齐王所重用,而且避免了潜在的政治风险,得以富贵永保。和其他六国相比,秦国的养"客"之举,似乎要严谨得多。据《商君书·境内》载, 并非每个富豪之家,都有养客的资格,要养客,必须有600户的地户和封邑,否则即为违法。除此之外,秦国还设有专门的粮仓,以供客用。由此可见,客在秦国 的社会地位要比其他六国高得多,已经有"官养"之实。正如孟尝君所养之门客,有无鱼之客、食鱼之客、车乘之客诸般等级一样,秦国之客也有等级之别。一般说来,比较受重视并且给予较高礼遇的为之"上客",反之为之"下客"。但无论是"下客",还是"上客"都还是无官之人,由客而为"客卿",方为得官之人。

【孟尝君】【孟尝君】

而这一制度性的客卿使用流程,正是秦惠文王对秦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贡献。张仪、李斯就是由客卿走向大秦相国之路的。秦惠文王的制度创新还体现在,他一方面继续贯彻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比如张仪等拜客卿后,均以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后才得以拜相,但另一方面,秦惠文王却在由客拜为客卿时,往往因客的一番政论而授以官位,并以此作为仕进的另一途径,为智能之士提供了施展政治才能的舞台,拓宽了仕进之路。正因如此,以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秦为标志,秦国出现了以客入仕的高潮,大批异域人才进入秦国,秦国的高级官吏之位,更多的"出于客"。以张仪相秦为标志而形成的客卿制度,对秦以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用,也纠正了军功取仕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秦惠文王的制度创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惠文王的政治历史贡献还体现在拓边开疆的对外战争方面,具体说来,秦惠文王的拓边开疆之功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与上郡15县

公元前341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派田忌、孙膑为将率军击魏救韩,孙膑使用"减灶之计"引诱魏军,并在马陵(今山东省濮县)设伏,魏军中计,被齐军打败,损兵十万,主将太子申、庞涓战死,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为"马陵之战"。此战之后,魏国军力大大削弱,而秦、齐两国军力日盛,与楚形成三强并立的对峙之势。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用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国为讨好 秦国,主动把阴晋献给秦国,秦更名为宁秦,取得了东进的战略要地。公元前331年,秦公子卬率军与魏军作战,俘虏了魏军主将龙贾,斩首八万。次年,秦惠文 王继续发兵进攻魏国,历经数次大败的魏国军力不支,被迫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公元前329年,魏国人张仪入秦为相。张仪任秦相后,一方面仍继续打击魏国,另一方面又利用魏国处境困难的局面,采取连横策略,诱迫魏国就范。

公元前328年,张仪遣公子桑攻魏,取蒲阳(今山西省隰县),继而又归还魏国,接着,遣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表示亲善。张仪在进行了一打一拉之后, 便亲往魏国,对魏惠王说:"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国只得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献给秦国,魏国由此失去了在河西的全部领土,连国都也不得不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次年,秦国将少梁更名为夏阳(今陕西省韩城西南)。在获取魏国的河西、上郡等地后,秦国声威大振,公元前325年(楚怀王四年),秦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

二、击败赵、燕、韩、楚、魏五国合纵伐秦

公元前319年,赵、燕、韩、楚等四国助公孙衍为魏相、 逐张仪而行"合纵"之策后,秦、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友好相援而改为紧张对抗。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攻三晋又连连得手,楚国已感到"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所以对秦国转而采取防范和对抗政策。公元前318年,楚等五国伐秦,楚怀王被推举为纵约长,但楚怀王领导不力,各国又不齐心协力,秦军迎战五国之师于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北),五国的军队都不是秦军的对手,逐一被秦军击败。

楚怀王举棋不定和软弱无能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秦惠文王瞅准楚怀王的弱点,对楚国采取文武两手,步步进逼,先取巴蜀,"得蜀则得楚",从长江上游扼制荆楚,以震慑楚国;又使张仪诳楚,许以商於之地600里而使楚"绝约于齐",斩断了楚国与齐国的联盟,置楚国于孤立挨打地位。楚怀王利令智昏,果然中计,先绝齐而后又攻秦,结果被秦大败于丹阳 和蓝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而衰。

三、灭巴、蜀两国

战国时期,蜀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蟠,地称天府"。蜀国不仅地广人多,富庶更是天下闻名。但此时的蜀王却耽于享乐,防备松懈,从而成了北方强秦统一全国过程中首先攻取的对象。史籍记载秦惠文王攻取蜀国前曾使用了石牛计和美女计。关于石牛计,《蜀王本纪》记述说:蜀王听信秦国诈称的五条能屙金的石牛,"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还有《华阳国志》和《十三州志》也有相同记述,可知这是一个广为流传比较可信的历史事件。不久,蜀国又发生了内乱,蜀王因为王弟苴侯私下和巴国交好,率军讨伐苴侯,迫使苴侯逃到巴国,向秦国求救。一直垂涎蜀国富绕的秦惠文王趁机发兵,于公元前316年秋天,派张仪、司马错、 都尉墨率领大军从石牛道南下,短短几个月便攻占了蜀国。从此,蜀国被并入了秦国的版图。

四、平定义渠戎内乱,并在义渠置县

义渠是秦国西北最强大之戎,义渠戎栖息活动的范围在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县、马莲河一带。春秋时,义渠戎的势力就已经相当 强大,其首领不但自立为王,而且建有城郭,称义渠戎国。因地与秦相接,互相间经常发生冲突。公元前 331年,秦惠文王趁义渠戎国发生内乱,派遣庶长操领军攻打义渠戎。秦军平定义渠戎国之乱后不久,义渠戎国又反叛秦军,于是秦惠 文王于公元前326年又派兵镇压,这次不仅平定叛乱,而且全面占领义渠戎的国土,设置县治,以义渠戎王为秦之臣。但是,没过多久,义渠戎乘楚魏等六国伐秦之机,在李伯之地袭击秦国的军队,秦军大败。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又大举伐义渠戎,此战取得义渠戎的徒泾等25城,义渠戎的国力军力由此大衰。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23066.html

分享给朋友:

“秦惠文王杀商鞅后说了什么话 秦惠王处死商鞅后悔吗” 的相关文章

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了哪几个国 秦国在哪一年灭了六国

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了哪几个国 秦国在哪一年灭了六国

其实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马上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此时燕太子丹想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办法,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之后秦国开始了对燕国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公元...

秦孝公不死商鞅会被杀吗 秦惠文王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秦孝公不死商鞅会被杀吗 秦惠文王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这里,说到了商鞅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这个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神文圣武,为秦国积攒了将来可以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同...

嬴驷死后谁当的王 秦朝最低调的帝王秦惠文王赢驷

嬴驷死后谁当的王 秦朝最低调的帝王秦惠文王赢驷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惠文王是不得不提的一位铁血君王,他深谙人性,深沉内敛,有抱负,又善于识人用人。可以说,秦惠文王经过自已一生的努力,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让秦国对六国的优势转变成了胜势,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 秦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