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做错了什么 如何看待滴滴的现状

爱飞舞2022-07-09 21:12:34情感2591

1. 让女性用户更有动机参与社交游戏;2. 直播和游戏的而推出,让女性用户能一对多地'服务'男性用户了。(从一对一的搭讪,到一对N的场景直播)陌陌的股价也是立竿见影,很快涨了一倍:

尝到了甜头的陌陌,在女性牌的路上又更进了一步,今年2月份收购了'一切以女性角度出发'的探探。有了探探的加持,陌陌在美股普遍大跌的情况下,股价再次逆势反弹。探探究竟有何神力?探探“翻牌子”的功能,给女性营造一种翻牌女王的优越感。这导致产品最初风格就是女性至上,对产品氛围极度重视,对女性用户防骚扰的机制做得很完善,最终实现了社交领域的罕见成就:男女比例1:1 ~!

为什么在谈滴滴之前要先聊陌陌?为什么在谈滴滴之前要先聊陌陌?

想说明:1.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所谓的社交产品,本质上都是异性社交。2.要做社交,女生为王。(是的,不是女性,是女生)3.平台上有了年轻姑娘,氦金土豪(质)和宅男屌丝(量)自然会跟过来。4.有了以上三要素,滴滴就可以抢陌陌的生意了。滴滴:'就怕你不约'国内VC最喜欢的一个词莫过于'想象力'。作为腾讯系的滴滴,也想摆脱'打车'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工具定位,选择的其中一个有“想象力’的故事就是社交。就像前文所说,在国内做社交产品,无论用什么概念来包装,本质上都是异性社交。乍一看,顺风车社交的确是有产品优势的:1.无论男女,都需要打车,男女比例天然均衡;2.车内是个封闭场景,在这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别的土豪氦金来干扰这个私密氛围;姑娘即使对车主有意见,但由于不能轻易下车,也不得不强撑过这段尬聊。有年轻姑娘愿意来搭顺风车,自然就有老司机愿意来。别说收钱了,免单都是常态,尤其是孤男寡女的夜晚。

根据滴滴公布的大数据,男车主愿意给女乘客免单的比例达67%,是男乘客的2倍,此外,深夜(22:00-23:00)是一天中最容易发生免单的时间段。“能赚个油钱,还能勾搭个妹子。”这是滴滴给相当一部分顺风车主的心理动机。当经济激励不足以刺激供给时,可以靠异性社交来弥补。想搞出个大事情的滴滴,生怕大家忘了可以通过搭顺风车来搞艳遇:

滴滴官方有系统性地进行引导,除了七夕节推出的明显暗示艳遇的“我们约会吧”活动,也在鼓励车主对乘客的长相、气质进行评价。

姑娘的本意也许只是想花钱搭一个顺风车,但驾驶座的老司机不一定会这么想。或者说,也许最开始,顺风车车主们的确也只是想顺路赚点油钱,但滴滴却希望他们有些'别的想法'。毕竟,滴滴顺风车的一大口号是:'不怕贴标签,就怕你不约',对吧?

既然平台鼓励给异性贴标签,那大家也就不遮掩了:既然平台鼓励给异性贴标签,那大家也就不遮掩了:

在滴滴顺风车的接单页面,可以看到用户年龄、职业、头像等信息。也就是说,上车前司机就知道你“美不美”。一位男性顺风车主曾有发帖:'自己只接女性乘客,在决定是否接单时,会看以往车主对乘客的评价,“丑的不接”'如果这位姑娘经常打顺风车,则通常会被多名司机评价,形成犹如区块链一样的信息流(姑娘不可修改)。司机在你上车前就推断出要接的这位乘客是否年轻漂亮、穿着清凉、防备心强不强、有没有男朋友:

这些信息,除非懂手机的姑娘主动去查,她自己都很难知道被贴上了以上标签,更别说删除了。一位用户分享了她的经历:去年6-7月,一位好友来京,几人组织聚会,其中一位女生,打扮的比较漂亮,叫了一辆顺风车。这次顺风车,她被司机标注为“太美了,我都不敢回头看”,但此时她并不知晓。过了几个月,她才从别的顺风车司机的举动上观察到端倪:包括不顺路也会来接她的单;经常用后视镜偷瞄她;包括有时来的都是非常贵的豪车。后来是一位顺风车司机说漏了嘴,她才知道都是那句标签(TAG)惹的祸。她特别生气,找过滴滴客服试图删除这个标签,似乎未果。很多人在知乎上吐槽,滴滴的乘客评价系统简直是在与陌陌抢生意。但是,滴滴顺风车虽然'照顾'了车主的(异性)社交诉求,但也酿成了一种恶性的“逆淘汰”机制:那些只想老实赚点油钱的车主可能会因隐性成本高昂而退出,只把“另有所图”的老司机给留了下来。而不少车主确实就是以此为乐,'大叔们'在直播平台刷再多火箭也难见主播真容,而顺路拉个客说不定还能'财色双收'。网上很容易搜到:’滴滴顺风车男车主为什么只接女生的单?”“老司机手把手教你用滴滴打车来约妹”……还有网友竟然分享自己开顺风车约炮经历。而知乎和贴吧上甚至还有'如何抢到空姐单‘的攻略贴(今天看了下,已经被删了,只有截图了)。

在国内toVC的创业模式下,出于对业务'想象力'的渴望,这是自支付宝搞'校园小姐姐'的社交尝试后的又一次互联网心魔。注:2016年底,支付宝为了挤进社交领域,推出了“圈子”功能,仅有女性用户可以发布消息,而男性用户可以点赞打赏,芝麻分750分以上者才可以评论。事后,大家把支付宝戏称'支付鸨'

许多互联网产品都带有性暗示和所谓的'约X'社交,搞病毒式传播,但至少没有丧心病狂的把用户带进线下的“封闭空间”,把自己的产品带到涉及共犯的范畴了。去年我曾看过滴滴新招的几位产品经理/工程师的简历,也许其中一位也有参与顺风车的产品设计。很难相信那些顶级名校出身的互联网从业者会不明白以上猫腻和潜在风险。平日里热心善良、极度聪明的年轻90后,能参与设计出这样的产品,置自己的同龄人与潜在危险当中,也许说明这家企业的基因有问题。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成本转移给社会一个公司,对内对外通常有多重表达口径。对VC时,滴滴着重强调顺风车的社交属性,以及其赋予的高估值。对公众时,滴滴可以强调顺风车业务是共享出行的金字“招牌”,起到了如下作用:1. 需求端:培养大众出行用滴滴的习惯,逐步转化成快车、专车用户;2.供给端:顺风车主既然能上线接单,那转化成快车、专车司机的机会也更大;3.后备军:顺风车是滴滴司机“可进可退”的弹性缓冲地带,3000万顺风车主是滴滴大出行战略下的“后备军”。在滴滴专业运力因为需求密度太低而无法覆盖的地区,顺风车有时是唯一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顺风车作为价格最低的一档“兜底”服务,满足了很多价格敏感用户、效率钝感人士的出行需求,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运力不足、春节跨城专车太贵的情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顺风车因其共享出行的性质,也是出行市场管理的空白地带。对于顺风车,国家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仅仅在第三十八条有所涉及: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这等于中央将立法权限(和管理义务)下放到了市一级人民政府。然而,包括郑州市政府在内,地方政府对于合乘车(顺风车)的法规都处于缺位状态。而作为平台方的滴滴顺风车,本身是有一键报警功能的,但由于使用一次要花费50元左右,由平台承担,平时会有一些乘客出于好奇点着玩儿。出于成本考虑,滴滴便将此功能折叠起来。另外,就像上文<美团没有边界>所说,生活服务平台常常是由供给端带动需求,在保增长的诱惑下,滴滴的审核机制也饱受诟病,身份审核或形同虚设:

女性乘客在上了顺风车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低成本出行的背后,无意间牺牲的是自己的隐私,并缺乏平台方与政府方的保护,成为恶狼眼中“待撩”的羔羊。滴滴虽然降低了出行的显性成本,但很多隐性成本都暗中甩给社会和用户。加拿大一位教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就像但凡对创投概念冷嘲热讽的都不会畅销一样,这本把共享经济说得一无是处的书,在圈内果断没有被热炒起来,要是这书火了,共享经济之前的高估值怎么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13379.html

标签: 滴滴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