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这四句话的好处 孟子十句精髓

颜初2022-07-09 19:16:13情感2727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顾东桥来信认为,阳阳先生注释《大学》旧本,认为“致其本体之知”(格物致知不是向外,是向自己的内心,获得对自己本体的知),这与孟子第七上第一章‘尽心’的说法相符合。朱熹先生也用虚灵知觉来审度人心,但是认为,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物格、知致,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

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惟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至于夭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己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贰,是犹以夭寿贰其心者也。犹以夭寿贰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贰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己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⑦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贰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⑧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者也。

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顾东桥这句话是正确的。然而,仔细推敲话中的意思可知,还未理解所说的致知。

对于修养的三个层次,即圣人、贤人和学者,王阳明不赞成朱熹的说法。这种不同,是由于二种学说对心与物的认识不同,对《大学》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按照朱熹先生的说法,“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学者之事;“存心、养性、事天”是诚意、正心、修身,贤人之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是知和仁都到了极致,是圣人的事情。这样说法,是由于朱熹认为,学者心性蒙蔽,必须通过格物致知,达到物格知至,从而达到“尽心、知性、知天”。贤人蒙蔽不深,心性时有时现,只有加以存养,则可意诚、心正、身修。圣人心性己诚明,只需安守,只需殀寿不贰其心,就可以知至仁尽。 阳明先生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心性已然明白,属于“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并出于本愿从容实行的事),是圣人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心性时有时现,需要存养,属于“学知利行”(透过努力学习不断有所觉悟,并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事),是贤人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根来没有天道于心的影子,只好不管穷通夭寿,“困知勉行”(不断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这是普通人的事。 如今把朱熹“尽心、知性、知天”为学者的事,要初学者,还没有专注于内心的人,通过到事事物物上去格物致知,去做圣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就像捕风捉影,让初学者的心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难免会有“率天下而路”(带领着天下人走向败坏)的后果。率天下而路,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功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意为对一个人来说,各种功匠的产品对他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出来才能用,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王阳明认为,如果指导人们按照朱熹那样修为,就不得活,不会有好结果。只能让人们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这正是学习修行的关键之处,这个地方一出差错,就会无处不出差错。这也正是我之所以甘冒天下之非议与嘲讽,不顾身陷罪戮,宣扬自己学说韵目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虾皮情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xiopi.com/article/12636.html

标签: 尽心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